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十字與旗幟之戰

巴伐利亞的羅曼蒂克大道上,有著許多小而美的城市。這些小城市並非單純的鄉間小鎮,如果翻開這些小城市的歷史,每個都大有來頭;其中,當屬Donauwörth。Donauwörth,顧名思義,位於多瑙河沿岸的半島​(wörth為半島之意),因此除了向來水患嚴重外,也​因此處處可見河道、支流與水池,在十七世紀初期前,這座城市為帝國城市(Reichstadt),由皇帝所直轄,想有高度的自主性。豈知一六零六年到一六零七年,這個城市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十字與旗幟之戰(Kreuz- und Fahnengefecht)。演變到最後,卻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命令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進駐此城。從此本來隸屬於史瓦本區的Donauwörth不但變成巴伐利亞的禁臠,當地也變成天主教教區,最後成為巴伐利亞的領土。



本來在宗教改革期間,Donauwörth的多數居民,都成為新教的教徒(應該是路德新教教徒)。管理該城的官署,也是新教信徒。可是,在市郊的聖十字班尼狄克修道院,卻住在天主教的僧侶。他們支持少數的天主教居民,讓其跟多數的新教居民產生宗教性質的爭端。一六零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新教教徒與天主教教徒間的衝突來到歷史的轉捩點。五個班尼狄克的僧侶和一小群天主教教徒,唱著歌,揮舞的旗幟,進入城區,前往鄉間的慶典。儘管依照奧古斯堡宗教和平規定,天主教教徒觀看是合法的,卻不符合多年以來慣行的實務情形。佔多數的新教教徒,認為天主教僧侶與信徒藉故生事,故當天主教節慶想要回程經過城市時,市政府拒絕其於城門之外。通過城市的回程之路,只有當這些天主教教徒將旗幟捲起來收好,遵守安靜地通過之條件,他們才能被准許入城。這當然興起了爭執;少數的天主教教徒,只有挨打的份。聽起來,這是一件多麼不公平的事情,也應該回報給有關單位,所以奧古斯堡的主教記錄並反映這起事件。由於這位主教當時在場,一些歷史學者認為,該宗教教節本來就是為了挑釁新教教徒而策劃的。

儘管多數新教徒的抗議,Markusprozession還是在隔年繼續舉行。參與節慶的天主教教徒與兩位巴伐利亞的專員(Kommissar)被驅逐出城。這惹怒了皇帝,他於一六零七年八月三日對Donauwoerteh祭出Reichsacht(帝國剝奪和平刑罰),並交由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來執行。對此,Donauwoerth的市政府可說樂觀到不當一回事兒!市政府直接拒絕前來談判的巴伐利亞公爵代表!這樣不受到尊重的公爵大人,當然就派出軍隊前來一戰,討回自己跟皇帝的尊嚴。一萬五千人的兵力,就這樣朝此行進。一場轟轟烈烈地對戰,不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這座帝國城市只有四千人的居民數。在兵力此失衡的前提下,Donauwoerth投降了!同年十二月七日,巴伐利亞的軍隊就進入此城,佔領該地。馬克西米連的盤算,不是僅僅想要執行皇帝的意志而已。他提出了天文般的賠償數字,以滿足其財政上的需求。可想而知,Donauwoerth既無能力給付這樣數字的賠償,也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的餘地,就這樣,馬克西米連公爵遂行其接下來的計畫,繼續佔領這座城市。口頭上,算是他確保自己的賠償金,事實上,此舉等於兼併了這個本來不屬於他的帝國城市。

上開事件,新教與天主教間的摩擦加劇。儘管Donauwörth的新教徒居民對於天主教教徒的所作所為,無法讓人認同,可是巴伐利亞公爵執行皇帝所下的刑罰,也未必符合當時帝國的法律。按Donauwörth隸屬於史瓦本區,屬於符騰堡公爵所轄之地,皇帝的刑罰應由其執行。皇帝改由巴伐利亞公爵執行刑罰,顯然是因為符騰堡公爵也是新教徒,擔心其偏袒,可是,這實在無法合乎當時帝國有關宗教秩序的規定。其次,巴伐利亞公爵並非單純地佔領該城而已,進一步地,他將這座城市改造成天主教信仰的城市。這令許多新教徒不滿,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紛紛離開這個城市,間接導致這座以前用來生財的帝國城市變得越來越窮。影響深遠者,乃是這件單純地方不同教派衝突事件,演變到巴伐利亞公爵事實上佔領新教教徒城市,進行天主教化,令新教教徒的諸侯與城市感到極為不安。這無疑是一種全面宣戰的徵兆。為了抗議從皇帝到公爵層級破壞既有的宗教秩序,路德教派與喀爾文教派組成了聯盟,以抵擋天主教勢力的擴張。自此,兩股勢力慢慢形如水火,最後終於因為布拉格的丟出窗外事件,引發三十年宗教戰爭。

資料來源:http://de.wikipedia.org/wiki/Kreuz-_und_Fahnengefech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