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特別於08:30從四条烏丸站出發,搭乘京都巴士前往嵐山---目的地:天龍寺。拜車程時間之賜,約花了40分鐘的時間抵達了天龍寺庭園招待處。儘管綠意盎然似非嵐山與庭園本色,由於進入諸堂參觀的時間算早,沒有一批接著一批的遊客步入庭園,讓我得以端坐在小方丈室的堂內與走廊上,望著曹源池的山水,迎著陣陣的徐風,並感受這得來不易的寧靜。或許因為如此,等我自己步入庭園參觀時,反而覺得平淡無奇,照了幾張相後,只想盡快地前往竹林出口。意外的是,我發現祭祀後醍醐天皇的多寶殿。
倒幕天皇
自源賴朝於鐮倉建立幕府,約有150年的時間(西元1192至1333年),日本的實權統治者,不僅不再是京都的天皇,也不再是立身於京都的藤原攝關家,更不是源賴朝的後代。取而代之者,乃是以鐮倉為其大本營的北條家族。該家族不但討伐、流放源賴朝的後代,迎接徒有虛名的宮將軍,並且世襲幕府「執權」,獨佔幕府各地所設重要軍政職位。不僅如此,一手遮天的北條家族,趁著天皇皇室內部繼位人選的角力與衝突,提出「兩統迭立」制度,名正言順地插手、操弄繼位天皇的人選。當公親變成事主,皇室不滿者的怨恨,自然射向北條執權;後醍醐天皇正是其中一位。
後醍醐天皇生於西元1288年11月26日,為大覺寺統後宇多天皇的第二個皇子。於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退位後,繼位為第96代天皇。按照先前的協議與後宇多上皇的心願,後醍醐天皇即位後,應將皇位傳位於其兄後二條天皇的兒子邦良親王;但後醍醐天皇是百般地不願,終釀成天皇與上皇間的衝突。由於幕府也站在後宇多上皇這邊,迫使後醍醐天皇只能立邦良親王為皇太子,同時將其子定格為「世襲親王家」。為了讓皇位更快輪替至親幕府的持明院統,鐮倉幕府繼續施壓後醍醐天皇,要他盡快地傳位於皇太子邦良親王,然後再讓邦良親王將皇位傳回至持明院的量仁親王。此番新仇舊恨,後醍醐天皇不推翻幕府,可不會善罷甘休!
為此,後醍醐天皇一方面加強朝廷的經濟實力,恢復了院政時代的「記錄莊園券契所」,整理莊園制度。接著發佈沽酒法、地口錢賦課令、洛中酒爐役賦課令等一系列法令,讓其財庫更為充盈。另一方面,趁著貨幣經濟失敗與惡黨四起,讓人四處聯絡不滿幕府的武士,想以「武士制武士」的方式,達到顛覆鐮倉幕府的目的。第一次,後醍醐天皇逃過了被廢的命運,只流放其親信日野朝資。第二次,被幕府勒令將三神器傳給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即後來的光嚴天皇),被流放至岐隱島。參與倒幕的足助重範、日野俊基、日野朝資、北畠具行則一一被斬首示眾。第三次,後醍醐天皇從岐隱島逃了出來,向天下發佈討幕的詔書。這一次與前兩次不同!響應天皇的武士各處揭竿而起。最後身處關東的新田義貞一路率軍殺入鐮倉,統治日本超過150年的北條執權家族,連同殘餘的御家人與御內人,集合於東勝寺,集體自裁,葬身於一片火海之中。
建武新政
西元1333年,後醍醐天皇再度回到了京都。隔年將年號改成「建武」,後醍醐天皇希望藉此宣示開啟新的世道。問題是,新的世道靠什麼樣的政體運作呢?對後醍醐天皇而言,鐮倉幕府體制、藤原攝關政治與上皇或法皇的院政院,皆是不可取!他崇尚天皇專制一元的理想,直接端出王政復古。
首先,後醍醐天皇廢除「兩統迭立」,讓自己的兒子恆良親王成為皇太子。其次,後醍醐天皇頒佈了一系列與土地有關的命令,如舊領回復令、寺領沒收令、誤判再審令等,廢除原本莊園公領制,希望將武家的土地回收為天皇政權所有,達到天皇獨裁統治的目的。再其次,後醍醐天皇除了繼續設置「記錄莊園券契所」,整理莊園外,分別設置恩賞方與雜訴決斷所。前者負責對參與倒幕的功臣給予恩賞;後者則負責因土地產生的糾紛。第三、在地方官職的設置上,後醍醐天皇加強原本國司的權力。第四、本於新政新氣象,後醍醐天皇恢復鑄造「乾坤通寶」,以取代平清盛輸入的宋元錢幣。第五、配合新皇居的建造計畫,發布「二十分抽一」的新稅。
尊氏反叛
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他不僅得罪了武家,公家與寺社也不買新政的帳。舉例來說,後醍醐天皇將武家的土地回收與恩賞功臣乙事,不無直接關係。他不吝恩賞跟隨其倒幕之公家萬里小路宣房、北畠親房等人,僧人文觀、丹觀以及著名的三木一草(楠木正成、名和長年、結成親光與千種忠顯),可赤松丹心,這位第三次倒幕就率先響應的從龍之臣,卻被剝奪其播磨守護一職。這或許與赤松丹心親近護良親王有關,但赤松丹心可說從此對後醍醐天皇恨之入骨!又,對後醍醐天皇而言,倒幕的首功者為足利高氏。不僅授與足利高氏「武藏、常陸、下總」守護,鎮守府將軍與正三位參議,還賜其名「尊」字,改名為足利尊氏。但是,足利尊氏想要的征夷大將軍一職,後醍醐天皇卻授予他的兒子護良親王。這讓足利尊氏統領源氏武家的希望破滅。不同於赤松丹心,足利尊氏忍了下來,直到爆發「中先代之亂」。
所謂「中先代之亂」,指西元1335年(建武2年)諏訪賴重與諏訪時繼父子聯合信濃國的豪族滋野氏,共同擁立前鐮倉幕府北條高時的兒子北條時行,所發生的戰亂。因其一發不可收拾,最後釀成關東、北陸戰亂。中先代之亂讓鎮守鐮倉將軍府的足利直義(足利尊氏之弟)不得不放棄鐮倉,一路西逃至三河國的矢作。失去大本營的足利尊氏向後醍醐天皇提出要求任命其為征夷大將軍的要求。蓋足利尊氏以為:非如此,無法團結武家,鎮壓關東叛亂。後醍醐天皇並非省油的燈。他當然明瞭足利尊氏的意圖,故而悍然拒絕。中先代之亂形同戕害足利尊氏政治與軍事本錢。足利尊氏在被拒絕後,自行出兵關東,鎮壓中先代之亂。
足利尊氏此舉,讓京都與關東的武士動了起來!他們也與足利尊氏一樣,不滿一年來的建武新政。本於「武士之心,只有武士才能瞭解」,他們決定跟隨足利尊氏,打回關東,奪回鐮倉。在奪回關東之後,足利尊氏不等朝廷的詔令,直接設官建府,仿效源賴朝,恩賞跟隨他平定中先代之亂的武士。足利尊氏此舉,儼然將「朝敵」二字烙印在足利尊氏的身上。後醍醐天皇命令新田義貞與尊良親王從京都出兵,北畠顯家從陸奧出兵,共同夾擊鐮倉。自此天下分城後醍醐天皇與足利尊氏兩個陣營。經歷幾次大戰後,足利軍終於在湊川擊敗了新田、楠木的官軍,並迫使楠木正成一族帶著「七生報國」的理想,一起切腹。這樣的結果震驚京都的後醍醐天皇。因沒有自信於京都與剛獲勝的足利數萬大軍決戰,後醍醐天皇只能再度與新田義貞等人駕幸延曆寺。
病逝吉野
嗣後後醍醐天皇與足利尊氏和解,一度返回京都,交出三神器,以「太上天皇」的名義被軟禁於「花山院」,不過足利尊氏同年(西元1336年)頒佈《建武式目》與獲得「權大納言」的官職,形同第二個幕府開始於京都運作。對後醍醐天皇而言,這無疑是背叛!後醍醐天皇再度發揮其成功逃脫的本領,跑到奈良吉野吉水寺建立行宮,並宣布當初傳給光明天皇的三神器為譍品。從這一天開始,日本一天二日。足利尊氏所支持的光明天皇朝廷被稱為北朝;而後醍醐天皇的吉野朝廷則被稱之為南朝。儘管後醍醐天皇一心想要「消滅朝敵、奪回京都」,在足利尊氏正式就任征夷大將軍的隔年(西元1339年),後醍醐天皇病逝於吉野的金輪王寺,享年52歲。不知是撫慰後醍醐天皇的亡靈,還是搶佔攻滅南朝的軍政制高點,足利尊氏選擇後醍醐天皇曾從事學問研究之處,創建了天龍寺,並委請夢窗疏石為開山之組。「現在的建築是1934年時任管長的關精拙長老建成的,它反映了後醍醐天皇吉野行宮時代紫宸殿的風格。中央供奉有後醍醐天皇的像,兩側供奉著歷代天皇的牌位」。志業未成的後醍醐天皇算是魂歸京都,安息于嵐山!
建武疑竇
按「建武」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年號。當時劉秀尚未統一全國,故建武二字,實有續建武備,完成統一之願。相形之下,後醍醐天皇一不帶兵打仗,二無朝敵威脅,改元「建武」所求為何?後世稱戰讚漢光武帝:在位期間,興利除弊,裁併郡縣,精簡官吏,與民休養生息,並且在一統天下後,絕口不談武事。而後醍醐天皇呢?新政才推出一年,「夜襲」、「強盜」、「假綸旨」、「騷動」,就成為京都人嘲笑新政的代名詞。尤其是假綸旨,突顯了政令與裁決經常朝令夕改,錯誤百出,讓人民無法適從。而在地方,後醍醐天皇雖想強化地方國司的權力,取代幕府的舊體制;但幕府統治下的地頭、守護依然存在。疊床架屋的結果,彼此權責不明、頻生衝突。
另,在皇太子的問題上,世人皆知漢光武帝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即便如此,漢光武帝即位之初,河北諸將勢大,他也不敢貿然立陰麗華為后。等到南陽豪強成為朝臣主力後,劉秀才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為名,廢郭聖通皇后之位,改為中山王太后,同時冊立陰麗華為皇后。兩年後,改立陰麗華長子劉陽為太子,改名劉莊;原太子劉疆為降為東海王。與漢光武帝相比較,後醍醐天皇顯得十分急躁與冷血。他本有一位成年的兒子為護良親王。在倒幕的過程中,這位親王也立下不小的功勳,並且在建武新政之初,亦能發揮制肘足利尊氏的功能。儘管如此,後醍醐天皇卻寵愛阿野廉子,立其所生的恆良親王為皇太子。這讓護良親王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不只如此,面對護良親王與足利尊氏間的爭鬥,後醍醐天皇竟然選擇坐壁上觀。最終,護良親王成為阿野廉子的眼中釘,遭密告謀反而被拿獲囚禁。抗衡足利尊氏的力量也間接地被削弱
總結來說,後醍醐天皇雖有鬥志,卻無治天下該有的權衡判斷能力。他以漢光武帝為師,實際的作為卻猶如王莽。
參考文獻
1.陳杰著:《室町幕府---南北兩朝的統一》,2016年4月。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4%B8%BD%E5%8D%8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